通俗來講,模式就是人們從生產、生活經驗中總結出來的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方法上升到理論層面的產物,是一種能夠幫助人們盡快提出方案、完成任務的指導方針。模式并非千篇一律的,也不具有普適性,它會因其領域及條件的不同而不同。
物流園區的發展模式主要是指物流園區為實現發展目標所采取的發展措施和選擇的發展道路,是園區對外部發展環境和自身發展條件進行互動優化和選擇的結果,它主要取決于其所在城市和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特征和園區自身特點。
當前我國
物流園區的發展模式主要有“物流+貿易”、“物流+產業鏈”、“物流+金融”、“物流+項目”和“物流+互聯網”模式等。
“物流+貿易”模式
“物流+貿易”模式是由
物流業與商貿流通相結合而成,物流園區入駐企業的物流運作嵌入供應鏈之中,與分銷企業、電商企業、批發零售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實現物流與商流的良性互動。一方面工商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園區的物流平臺優勢打造產品的展示和銷售平臺,增加銷售機會并能夠為客戶提供高效、便捷的銷售物流服務;另一方面,貿易的繁榮不僅使物流需求增加,也會對物流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樣又促進物流業更好更快的發展。
這種模式不僅適合于建在制造業較為發達城市的
物流園區,也適合建在消費型城市的物流園區,展示交易區這一個功能分區的劃分其實就是為滿足這種發展模式的需要。
“物流+產業鏈“模式
“物流+產業鏈“模式是隨著
物流園區與周邊產業的融合發展不斷加深、集聚能力逐步增強而出現的一種模式,是”物流+產業”模式的升級。物流園區依托自身便捷的集散分撥條件和物流資源集聚優勢,圍繞服務的核心產業,延伸產業鏈,向上游可以延伸拓展到技術研發環節,向下游延伸則可以使產業鏈到達開拓市場環節和售后服務環節,促使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在園區內集聚實現鏈條化發展,成為產業鏈的樞紐。
園區服務功能由初級的物流服務向深加工服務、展示交易、信息服務和金融保險服務拓展,實現由基礎物流服務向高級的增值服務功能的轉變。
此外,園區還可以為某一種產業的集中采購和分銷建設電子商務網站和實體的展示交易平臺,實現產業鏈的線上線下同步發展。這種模式適用于
物流園區依托大型交通樞紐、具有明顯的交通優勢,擁有如汽車、大宗商品、裝備制造等產業鏈縱深較長的貨源資源,同時集聚了一批供應鏈管理企業。
“物流+金融”模式
“物流+金融”模式是基于
物流增值鏈中的供應商、終端用戶、金融機構和物流企業等各方的共同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是近些年出現的新概念。廣義的“物流+金融”模式是指在整個供應鏈管理過程中,通過應用和開發各種金融產品,有效的組織和調劑物流領域中貨幣資金的流動,實現商流、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有機統一,提高供應鏈運作效率的融資經營活動,最終實現
物流業和金融業融合發展的態勢;狹義的“物流+金融”模式是指在供應鏈管理過程中,第三方物流運營商與金融機構向客戶提供商品和貨幣,完成結算和實現融資的活動,以及為客戶提供采購執行、分銷執行等服務,實現同生共長的一種經濟模式。“物流+金融”模式往往和其他模式共存在一個物流園區中。
通過對于該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物流+金融”模式是
物流業與金融業相互滲透發展而形成的,不僅是金融資本業務創新的結果(如物流銀行、倉單質押等),也是物流業發展壯大的需要。
“物流+項目”模式
“物流+項目”模式是將項目管理思想引入物流運作和管理之中而形成的。根據美國項目專業資質認證委員會主席Paul Grance的觀點,“在當今社會,一切都是項目,一切也將成為項目”,項目實際上就是一個計劃要解決的問題或是一個計劃要完成的任務,具有一次性、獨特性和目標的確定性等特點。大到一個大型的土木工程,小到一個客戶的訂單,為滿足其物流需求而開展的整個
物流活動過程都可以視作一個項目,只是不同的項目所采用的業務管理方式、組織管理方式和成本管理方式不同而已。
“物流+互聯網”模式
“物流+互聯網”模式,就是在
物流園區發展過程中將線上平臺和線下資源融合,實現實體平臺與信息平臺的聯動發展,是伴隨互聯網在各行各業的不斷滲透發展起來的。
具體來說,采用這種發展模式的物流園區需要利用線下實體網絡布局以及交易中心的優勢,建設功能完善、操作便捷、完全可靠的線上信息平臺,將貨源、物流企業以及扯遠進行整合,為制造企業和商貿企業、物流公司、個人車主提供高效準確的物流交易服務,從而解決貨主和車主信息不對稱、運輸過程不透明等問題,實現線上的交易、支付、車輛監控與線下的
物流操作過程融合匯通。這種模式既可以單獨存在,也可以與其他模式結合運用,適用于園區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完善、車源和貨源等線下資源充足以及信息化建設水平較高的物流園區。
上海百弘計算機軟件有限公司開發的物流管理系統軟件,為物流園區管理、倉儲管理、運輸管理及物流交易管理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百弘軟件通過物流管理軟件幫助客戶節約物流成本、合理配置資源的同時,幫助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電話:400-8939-255